孙若风:文旅融合赋能品牌建设,多措并举助力汾酒高质量发展

半月谈网|2025年11月17日
阅读量:

山西汾酒联合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半月谈杂志社在山西省太原市共同举办汾酒第二阶段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邀请到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在主旨发言环节进行政策分析与趋势研判。他表示,深入推动文旅融合,是赋能品牌建设、助力汾酒穿越周期,实现第二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11月14日,山西汾酒联合新华社品牌工作办公室、半月谈杂志社在山西省太原市共同举办汾酒第二阶段高质量发展战略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行稳致远,质领未来”为主题,汇聚政企学研多方智慧,致力于为汾酒找准政策共振点、夯实战略执行力,为更好实现“全要素、高质量、又好又快扎根中国酒业第一方阵”的阶段目标建言献策。

本次研讨会邀请到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在主旨发言环节进行政策分析与趋势研判。他表示,深入推动文旅融合,是赋能品牌建设、助力汾酒穿越周期,实现第二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86b0b89d1c76439eb43e3117e92d9f40.jpeg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孙若风发言)

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筑牢文旅赋能的根基

汾酒拥有6000年的酿造史,是中国白酒产业的奠基者,更是清香型白酒的鼻祖。这份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最核心的资产。孙若风认为文旅赋能的首要前提,就是将这种深厚的“特色”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场景”。

他认为,近年来汾酒在“如何让清香型能够说得出、听得到、看得见”这方面又有了新发展。汾酒要突显自身特色,彰显“清香品格”。将“清蒸清烧”、“一清到底”的工艺特点,与汾酒文化中“清正”、“清净”的精神内核相结合,通过文旅体验,向消费者传递一种清新、高雅、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清香国酒”的品类领导者和价值标杆地位。

加强创意,讲好故事,赋能品牌灵魂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好的故事本身就是最强的流量。文旅融合的核心是“以文化人”,而“化”的关键在于富有创意的叙事。孙若风强调,“说故事、讲特色、搞创意,归根到底就是要说故事,目前文化产业转型,就是小故事、小细节、小切口,就在往这方面转。”汾酒要系统化构建故事体系,围绕“青花汾酒”(高端典雅)、“杏花村酒”(诗意人文)、“竹叶青酒”(健康养生)三大品牌的不同调性,打造差异化的故事线。

同时要创意化地呈现体验内容,运用现代舞美科技、沉浸式戏剧、主题工作坊等形式,将历史故事、酿造科学转化为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体验项目,让游客、消费者可参与、可体验。共创共享是目前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要让消费者能够参与进来,充分提供情绪价值。

对接需求,增强面向银发、青年群体的针对性

白酒消费市场正呈现结构性变化,精准对接银发群体与青年群体这两大主力需求,是拓展增量的关键。孙若风指出,要紧抓健康养老需求,深耕“银发经济”,将竹叶青酒的品牌体验与康养旅游、中医药文化深度结合。同时要拥抱“青年市场”,针对年轻人追求新奇、社交等特点,打造符合他们审美和消费习惯的产品,让年轻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并爱上汾酒文化。

从实际出发,开展融合,与当地城乡发展融为一体

文旅赋能不应是孤立的景点建设,而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同频共振。孙若风提议汾酒可以以汾酒老作坊、现代化产业园为核心,联动整个杏花村镇乃至汾阳市的旅游资源,规划集非遗观摩、美食体验、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精品酒旅线路。让游客留下来、住下来,带动本地餐饮、住宿、零售等产业发展,实现“以酒兴旅、以旅促酒、酒旅富民”。“用融合的办法来带动乡村振兴,来促进城乡发展,来带动乡域、县域经济”。

文旅赋能品牌,其核心在于将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富有创意的体验场景和与时俱进的传播方式,转化为品牌的情感认同和市场竞争力。相信通过以上路径的探索,汾酒定能在这场深度调整中,不仅稳健穿越周期,更能借助文旅的翅膀,让“中国酒魂”的品牌旗帜飘扬得更高更远,为实现第二阶段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编辑:赵鼎

 

声明:新华财经(中国金融信息网)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有问题,请联系客服:400-6123115

传播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