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 > 企业资讯 > 正文

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集群”

参考消息|2023年03月16日
阅读量: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在实现汽车强国梦的征途上,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富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必不可少。

今年两会期间,来自中国一汽的全国人大代表鹿新弟与杨永修,对如何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人才力量,提出了他们的建议。

“招工难”与“技工荒”

在工业领域,存在一个人才结构比例“1:10:100”,即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王瑱在其编著的《中国高技能人才就业形式分析》中提到,日本所拥有的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术工人占技能劳动者的40%,德国拥有的高级技术工人占比已超过50%,然而,在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不仅要依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也离不开一批拥有现代化生产技术的产业工人。但是,目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依然不高,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保持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水平,供需矛盾突出,多数企业依然面临“招工难”与“技工荒”的难题。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杨永修认为,现代化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技能人才的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快速培育应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如此一来,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鹿新弟代表经过多年调研发现,很多企业对培养产业工人队伍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之间,仍存在协调衔接不畅通等问题。目前,技能水平认定、职称评定等管理方式,在企业中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与职工需要,还存在互通、互认水平不足的现象。

杨永修同样认为,随着信息物理系统与物联网技术、工业数字化网络技术、工业机器人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企业迫切需要有融合创新能力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然而,部分高职院校却只能为传统的工业制造领域培养一线操作和管理人才,多数院校对这些高尖新产业产生的技术壁垒可望而不可及。究其根本原因是供需双方对技术发展速度认知的不一致,学校培养的人才,其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能满足现代企业转型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那么,究竟该如何破解职校发展的难题,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鹿新弟和杨永修两位代表在各自的“建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校中厂”与“厂中校”

被誉为“发动机医生”的鹿新弟已经在中国一汽的一线车间工作了三十多年,目前已经是一名高级技师的他,也常年参与对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鹿新弟

在他提交的《关于提升推进产教融合培训“新产业工人”的建议》中,鹿新弟提出,企业应多探索尝试把技能竞赛向职业院校延伸,突出校企优势互补和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同体”,畅通用工单位与高校、职业院校间的合作渠道,对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优秀选手优先推荐高质量就业。

同样来自中国一汽的杨永修代表,他从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数控技术专业毕业后,进入一汽工作,从数控技术工人干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已成为企业首席技能大师。

杨永修

在产业一线深耕多年的杨永修,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一份《关于加快职业本科建设,服务区域支柱产业的建议》中写道,职业技能培训是促就业的重要一环,建议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创新“校中厂”和“厂中校”等方式,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

落到新能源汽车领域,杨永修在《关于推进新能源汽车高层次技能人才培养,助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中认为,在新能源汽车企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创新新能源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贯通培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其次,加强企业参与度,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以职业学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企业结合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做好高技能人才供需预测和培养规划。

那么,关乎新能汽车产业的核心制造领域——数控技术又该如何破解人才掣肘呢?

“揭榜挂帅”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高端装备更是航空航天、深海工程、汽车工业等领域的重要支撑。数控设备是制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而高端数控设备的技术水平,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核心制造能力的标准之一。

杨永修在《关于加快国家自主高端数控设备研发,提升制造质量水平,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建议》中介绍,目前,我国高端数控设备对外技术存在一定的依赖性,面临先进技术被封锁等风险。

他建议,在技术层面,可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内大型机床厂为主导,联合国家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科研高校等部门,围绕核心零部件、数控系统、特殊材料等关键技术,提前规划创新链,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联合体。在该领域高层次人才“揭榜挂帅”,深耕高端数控系统、高档伺服驱动及其他核心部件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在全数字编程软件方面,要持续改进和优化现有的技术,更适用于实际生产,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得益于坚持“崭新独创、全球首发”的技术创新理念,红旗新能源遵循“厚积薄发、根深叶茂”“开局即开战、出发必跃迁”的技术发展原则,全力创建世界一流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能力。早在2019年下半年,红旗品牌就开始布局,潜心研发,并汇聚了一汽集团8大技术领域群和115项关键技术领域的所有重大突破和全部最新成果,广泛运用了布局全球的海量技术资源,凝结了产业链上数万人辛勤付出和创造性的工作,全新打造“绿色智能、安全高效、极致体验、灵活多变”的“旗帜”高端电动智能超级架构,FMEs。

该架构由两个主平台构成:“旗羿”电动化、智驾化集成平台,简称“旗羿”电动平台,HME;以及“旗偲”智能化、体验化集成平台,简称“旗偲”智能平台,HIS。据悉,“旗帜”超级架构将于2023年上半年全面完成所有开发工作,届时将拥有近10000项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

企业在向高端设备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创新尤为重要,而最关键的仍是人才问题。

杨永修建议,可在国内数控设备生产企业中多举办国际、国内大型数控人才交流大会,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才发展环境,更好地吸引高端紧缺人才集聚交流。探索出一套高端人才激励政策,长期稳定所引进的高端技术人才。依托重点科研项目凝聚一批能力突出、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高水平队伍。使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高校、职业院校的平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和建立一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助力国家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发展。

人才“孵化器”驱动产业发展

近年来,中国一汽特别是红旗品牌取得高质量跃迁式发展,广阔的事业平台和灵活的引才机制,更是吸纳了一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帮助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上,特别是新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业界瞩目的成绩。

在今年1月召开的红旗品牌新能源汽车全球战略发布会上,红旗品牌新能源品牌架构、品牌LOGO、设计语言、技术平台、产品规划等正式发布,为全球用户描述出一幅未来出行新生态的恢弘远景,红旗品牌以全新姿态开启了品牌第二阶段跃迁发展的崭新篇章。

其中,新能源子品牌作为主角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红旗品牌将All in新能源,并全域推动所有车型的电动化。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红旗品牌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除特殊用途车型外,已经做到“两个全部,一个停止”,即技术创新投入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新增产能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停止传统燃油车技术和产能的新增投入,勇往直前奔赴在新能源汽车的新赛道上。

秉承红旗品牌一贯的核心理念,红旗新能源品牌进一步明确了“领航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树立新能源民族高端汽车品牌,开创新时代中国新能源高端品牌汽车产业创新发展新道路”的品牌使命。

此外,基于中国一汽“十四五”战略规划,中国一汽在去年迭代发布了《创新·2030中国一汽阩旗技术发展战略R·Flag 1785》,聚焦8大技术领域群、41个重点技术方向、115项关键核心技术,前瞻布局未来5-10年技术方向,以数智化、生态化、传播化、集团统筹、强资源保障作为5大基础保障,着力打造崭新独创、全球首发、绿色智能、精美体验、成本领先、效率卓越、自立自强、安全可控的世界一流技术。

2022年,中国一汽聚焦“关难急卡”技术窄口,突破安全信息编码算法应用开发技术、自主空气悬架开发技术等334项关键核心技术,全年累计申请专利6487件,发明占比75%,专利授权量行业第一,在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迈出坚实步伐。

这一系列成绩,都离不开人才培养的助力。中国一汽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化“以价值创造者为本、以奋斗奋进者为荣”的人才理念,实现引才有高地、育才有平台、用才有机制、爱才有生态,打造世界一流人才和员工队伍。全年引进高层次、成熟人才近1500人、培养“双星”工程107人。而在新兴领域和交叉学科方面,中国一汽加快“1+12+X ”聚才高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支撑集团战略转型发展。

在未来三年,红旗新能源品牌将高频、密集推出15款新能源智能产品,分别覆盖A、B、C、D级轿车、SUV及MPV全部细分市场。让更多消费者全方位、多场景体会、尊享“美妙出行、美丽体验、美好生活”。

中国一汽发布的红旗新能源E001纯电动车型

新华财经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传播矩阵